中国青年报专版报道蒋小波优秀事迹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6-24 点击:

中国青年报专版报道蒋小波优秀事迹

生命最后一刻,他将唯一完好的眼角膜留给两位渴望光明的人。

他,就是湖南省首例在校大学生眼角膜无偿捐献者、开云(中国)“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产党员”、“品学标兵”蒋小波。

用生命诠释爱心、责任与感恩

——追记开云(中国)学生蒋小波

袁杰伟 谢柳 肖双荣 刘永红 张广权

6月6日,开云(中国)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会上,学校领导为刚刚去世的该校物理与信息工程系学生蒋小波集体默哀三分钟。

会上,学校党委还专门做出决定,号召全校学生学习他追求理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勤俭朴实、顽强自立的奋斗精神;直面厄运,笑对人生的乐观精神;关爱他人,感恩社会的奉献精神。

蒋小波生前是开云(中国)物理与信息工程系大三学生。5月16日,他因患胸腺癌在湖南省益阳市第一中医药医院重症病房去世。去世前,他提出捐献遗体供临床医学解剖用,因身体被癌细胞侵蚀,他提出捐献唯一完好的眼角膜给需要的人。5月17日,他捐献的眼角膜被成功移植后,他的日记被他的同学传抄,作为格言传诵,他生前许许多多的动人事迹也被广为流传,感动着无数的人们。

然而,也有人对蒋小波的无偿捐献行动表示不理解:他是不是一时的冲动?他是不是为了出名?他是不是因为年幼无知而做出的妄举?

为了挖掘蒋小波捐献壮举背后真实的思想根源,为了寻找他这种无私、忘我境界形成的真正原因,笔者走访了他生前的同学、好友、老师、领导,以及他的父母。

让我们沿着蒋小波的人生足迹,一起来寻找吧。

贫寒与厄运积淀他勤俭朴实、追求理想的优秀品质

“母亲总是拖着疲惫的身子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把她所有的爱和希望都寄托给了我,母亲的爱就像一本辞海,上面每一笔每一画都是浓浓亲情的勾勒!”

——摘自蒋小波日记

蒋小波1987年11月20日出生于益阳市的一个贫寒之家。父亲长年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家一次,很少有时间与蒋小波在一起。母亲在一家工厂做门卫工作,上班的时间很长,但不管多晚回来,都要给蒋小波掖掖被子,在他额头上亲一亲,似乎是以此填补没有时间照料蒋小波带来的愧疚。

从很小的时候起,蒋小波自己洗脸、漱口、搞卫生,只要自己能做的事就自己做。读小学二年级时,蒋小波写下几个稚嫩的毛笔字:“朝理想奋斗”,并将这副“作品”贴在卧室里。这个座佑铭至今都贴在卧室里,与蒋小波在学校里得到的满屋子的奖状贴在一起。小学三年级以后,学习、生活几乎都是他自己在打理了。

蒋小波在学习上特别爱钻研,一些老师并没有规定要作的奥赛难题,如果没有解出来,他也绝对不会甘心。有一次遇到了一个数学难题,因为没有解出来,上厕所时硬是要拿一条小板凳进厕所,他一边蹲着解便一边在小板凳上算题。还没到5分钟,妈妈就听见他在厕所里面高兴地喊:“妈妈,妈妈,我算出来了!”

由于蒋小波的成绩很好,有一次妈妈的同事还带着自己的儿子跑到蒋小波家来向蒋小波请教他是怎么学习的,蒋小波心直口快地回答:“该玩的时候玩,该读书的时候就要读书,上课不要开小差。”说得那个家长连连点头。在学校,蒋小波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

1994年,父亲在打工途中遭遇劫匪,被劫匪砍残了手指,7岁的蒋小波看到父亲伤成这样,一个人躲着嘤嘤地哭泣。没多久,当保安的哥哥在上班时,为了保护公司财产而与偷红了眼的盗匪搏斗,被砍成重伤,因此患上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并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

面对接踵而至的家庭厄运,年幼的蒋小波没有沉沦,而是暗暗立志用他稚嫩的肩膀勇敢地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在家里扛米打水,洗碗拖地,切菜炒菜,样样都做。

据蒋小波的父母回忆,蒋小波从小就非常节俭,平时坚持走路上学,决不坐车。从小不买零食吃。小学阶段,他把父母给的车费、零花钱全部悄悄地存了起来,小学毕业时,他共存了600块钱。这时,蒋小波听说舅舅有事缺钱,蒋小波毫不犹豫地把自己6年来积攒的600元钱全部掏出来给舅舅解燃眉之急。初中的时候,为了解决家庭的经济困难,他利用放学后和周末的时间到学校附近的餐馆端盘子、洗碗,自己挣寄宿费和生活费。高中毕业后的那个暑假,蒋小波为了挣到上大学的学费到长沙打工。

从长沙打工回家后,赚了钱的他自己什么都没买,却帮妈妈买了面膜。接到大学录取通知后,蒋小波一度想到外面打工,用自己的辛劳为父亲和哥哥筹集治疗费用。经过母亲和亲戚、邻居的一再劝说,最后蒋小波决定到大学里勤工俭学,不增加父母的负担,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用以完成大学的学业。于是,他满怀希望来到了放飞青春梦想的大学,开始新的人生旅程。

良师和益友砥砺他笑对人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无论在生活中遇到多少挫折,我们都应该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用微笑去面对人生,以全新的姿态去迎接每一天的朝阳。我相信,只要我们的信心还在,脊梁不弯,我们的人生必将奏响一曲动听的人生自强之音。”——摘自蒋小波日记

上大学的第一天,踏进美丽的海园广场,看着师哥师姐热情为新同学张罗,他心里感到暖乎乎的。在系里的入学教育课上,系领导在诠释系训“爱与责任”的内涵时,蒋小波的心为之一振。后来买了手机,他将“爱与责任”设计成手机屏幕的主页,用以时时提醒自己。

学校举行的刘茜华、汤蓉事迹报告会深深地感动了蒋小波。外语系的师哥刘茜华是家里独子,父亲因病早逝,母亲患心脑血管病,生活不能自理。刘茜华将患病的妈妈背到娄底,他一边上学,一边打工挣钱,一边照料妈妈。外语系师姐汤蓉,家境贫困,自己靠业余时间做家教维持生活,在学校各方面表现都非常优秀,还为学校做了大量工作。

让蒋小波感动的不仅是师哥师姐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更让他感动的是学校对贫困学子的无比关爱。学校减免了贫困学子的学费,并为刘茜华母子提供了单独的带厨房、卫生间的住房,全校师生都为刘茜华母子捐款,同学们经常去看望刘茜华母子,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

外语系的易小丽同学去年9月19日遭遇飞来车祸,由于大脑中枢神经严重受损,医院三次下了高危通知书。校领导为她多方奔走,并组织全校师生为她捐款,筹措到50多万元医疗费,使易小丽得到了最好治疗,终于在昏迷了77天后苏醒,正是因为学校的大爱精神才使易小丽从死神的魔掌下逃生。一次同学陪他去医院检查时,蒋小波把这些与悬挂在校园醒目位置的大电子屏上显示的“养根俟食”的校训、“仁爱满园”的校风放到一起琢磨,他的双眼湿润了,也会心地笑了,他很庆幸自己来到了这所充满爱与和谐的大学。

蒋小波暗暗对自己说,作为学校的一员,一定为这个大家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并赚钱给父亲和哥哥治病,蒋小波上大学后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兼职。最多的时候同时兼三份职。暑假时蒋小波给一家建材店跑一种墙纸业务。蒋小波每天早出晚归,无论烈日还是下暴雨,他都坚持到工地上联系业务。客户一般要三五天才去工地一次,而他为了见客户一面经常是在工地上等着,直到脸带笑容见到客户为止。中午累了饿了回寝室后躺在床上就吃个面包,还不忘拿本书在手里看。下午又要出去寻找客户。傍晚回到寝室后还不能休息,吃饭后还要去做家教。家教搞完回到寝室还是不能休息,他还要继续整理客户资料和研究墙纸相关信息,并为第二天的家教备课。有时还要为和他有业务联系的客户在工地上通宵达旦守护材料。

如此辛苦和忙碌,他还要设法帮助其他同学。和他一起做业务的同学匡燮鼐在联系业务时被对方辱骂,心里非常沮丧,并开始害怕外出与客户联系。敏感的蒋小波迅速感觉到了他情绪的低落,并微笑着开导他,帮他联系社团的外联部长,教他外联的方法,还在网上为他搜集资料。匡燮鼐很快走出了低谷。同学魏哲做了一个星期的业务后因为家事需要辞去工作。但中途辞职就拿不到劳务费。蒋小波主动提出帮他处理好后期的工作。当魏哲从湖北回学校后,劳累了一天的蒋小波还是强带笑容把钱送到他手中。

学校爱心社经常组织各种爱心活动。有一次收集全院师生捐赠的衣服,由于很多都是穿了就没洗的,汗臭味相当的大,但是不管多脏的衣服他都会面带微笑很认真地去叠好。

有一次爱心社去看望娄底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蒋小波盛装而往,同学尹岳峰问他为何如此打扮,蒋小波高兴地回答说:“孩子们看到我们穿着正式,也会信心大增啊!”当蒋小波发现一个男孩子的鞋带没有系好的时候,蒋小波很快地就走到他的身边,单脚跪下帮着那个男孩子系好鞋带。目睹这一幕的同学热烈鼓掌。

学校每周星期二和星期四都对所有的寝室和教室进行卫生检查。作为系学生分会分管文建等工作的副主席,他每到星期二和星期四中午都会在寝室与教室之间穿梭,来回巡视观察是否有卫生死角,提醒、督促或随时动手将一些细节地方做得更好。在蒋小波的带领下,系学生分会文建部一直以来都是该系最优秀的学生自治工作部门,其绩效排名一直都在全校名列前茅。

蒋小波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当中。成长在学校这种爱与责任的氛围中,他的爱心在不断升华,他的责任心在不断增强,他的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

他先后当选为校学生会心理部部长,物理与信息工程系学生分会副主席,爱心社和浅草文学社副社长。2007年,蒋小波获评“品学奖”并得到5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2008年,蒋小波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同年级首批发展的党员。蒋小波还多次被评为学校和系的“优秀学生干部”。

孝顺和感恩凝炼他关爱他人、温暖生命的健全人格

“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们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援助,每一句问候都可以把我们自己心灵深处的那一份关爱带进别人的生活。关爱他人,温暖生命!用真诚与温暖把每一份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无论生活多么艰难,请一定要记住用心去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摘自蒋小波日记

跟蒋小波接触过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对自己小气,而对他人却非常大方的人。蒋小波在寝室卧谈时,总是提那些对他有过帮助的人。他总是心怀感恩,牢牢地将那些帮助过他的人记在心里:他向同学提起儿时摔跤后送自己回家的好心人。由于家庭的窘困,蒋小波的学费全都是阿姨提供的,因此每每谈到阿姨时,他总是说:“阿姨的爱无以回报!”阿姨在他读初一时送给她的一件衣服,他从初一穿到了大三,穿了9年。他的书包也用了9年。

作为学校学生干部,蒋小波总是竭尽所能地帮助身处困境的同学,有时甚至将刚领回的勤工助学的工资直接捐作爱心基金,用以资助那些身患重病却并不相识的人。没有人会想到他背后的艰辛。直到一次寝室“卧谈会”,大家聊到各自的家庭时,多年积聚的苦难和委屈让蒋小波禁不住数次哽咽起来。在室友的追问下,他才将自己的家庭情况和兼职过程中的艰难倾吐了出来。这也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流下“男儿泪”。

读大学做家教时,家长奖励给他的西瓜他一定带回寝室和室友一起分享。他打工赚了钱自己却舍不得花,一日三餐却吃得非常简单,很多时候就三俩饭外加一份五毛钱的豆腐和五毛钱的白菜。同学储呈兵问他为什么就只吃这么一点,他说能吃上一口饭,跟那些贫困地区没饭吃的人比起来,这是我的幸运,因为我已经有一口饭吃了,这很令我满足。遇到需要帮助的同学他也从不吝啬,且出手大方。学校组织向灾区捐款,或者为学校有特殊困难的学生捐款,蒋小波总是积极组织,带头捐款,他又常是同学中捐款额最大的一个。

2008年暑假,蒋小波的外公心脏病突发,病情严重。当时父母都不在身边,正在娄底打工的蒋小波立即回家一个人照顾外公。是他的悉心照顾,让外公很平静地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日。每次暑假回家,蒋小波要用他辛苦赚来的钱帮父母买衣服、买波鞋。

去年10月,蒋小波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状况:在依旧炎热的秋天,他却要盖冬天的厚棉被来取暖,并且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同学们劝他去医院做个详细的检查,可他自己以为身体上的不适只是普通感冒,所以也没在意。然而,在随后举办的班级篮球赛上,蒋小波在球场上突然晕倒。国庆节期间,蒋小波的病情开始恶化。在母亲的陪同下,蒋小波前往益阳市中心医院求诊,后经长沙湘雅医院确诊为中晚期恶性胸腺癌。去年11月蒋小波家人联系上了北京的医院,了解到手术费用最少也得40万元。由于手术的风险过大,而且通过手术治愈的可能性很低,多家医院已不接受为他做手术。

学校在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发起了募捐倡仪。学校党委书记姜正国作客娄底交通频道直播室,向社会呼吁救助。学校与社会各界共捐款8万多元。校长柏连阳、副校级督学李凤莲率宣传部、团委、物理与信息工程系负责人、老师多次前往长沙、益阳等地医院看望他,鼓励他与病魔作斗争。那挂在病房的心形图案是他班上的女生们特意为他折的,激励他与病魔顽强抗争。他的从小学到高中的同学也相约一起多次到医院看望他。特别是正在中国政法大学读书的一高中女同学一听到蒋小波身患重病的消息,她在医院刚做完手术还来不及拆线,立即从北京专程赶往益阳探望他。蒋小波的大学同班同学还有一个共同约定,建立一个公共的银行账号,等毕业工作后每年往这个爱心账号里自觉存钱,以帮助他的家庭。

每一次探望,都让蒋小波无比激动;每一分捐款,都让蒋小波深怀感恩。在筹集到善款后,蒋小波进行了三次化疗。但由于错失了手术良机,今年春节前病情突然恶化,肿瘤疯长。今年4月,肿瘤已经开始压迫食道和呼吸道,就连进食和饮水都出现了困难,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相伴而生的咳嗽更是让他痛苦不已,连呕带吐,有时一咳就是一个多小时,这让旁边的父母伤心地掩面痛哭。

今年春节后,蒋小波因病重在医院住院的时侯,经常关注病友的治疗情况,看点滴打完了没有,看病友是否需要换药了,经常强撑着帮助病友喊护士换药、拔针头。病友对蒋小波也是充满了感激。

爱心和责任升华他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至高境界

“也许,我快要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了,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愿意捐献自己的遗体来回报社会。”―——摘自蒋小波日记

病情日益加重的蒋小波预感到自己将会不治。但他没有害怕,更没有绝望,在这个时候,他心里想着的还是他人。他背着父母对来看望他的同学说:“放手(放弃对自己生命的希冀)也是一种爱吧。”因而他一度拒绝输液,他生怕用药继续加重父母和家庭的重负。

他在一封公开的信中写道:“假如我不幸离世,跪请好心人来照顾我父母。说真的我这一辈子最大的舍不得就是我母亲,虽然她是一位从农村到城市的小山民,她这一辈子不敢轻易作出任何决定,仿佛就是没有任何见地的妇人。但她勤勤恳恳、本本分分、乐于助人。对于亲人和好友都会有莫大的关怀。妈妈在灾难开始后用她自己的方法来维持这个家。每天清晨二三点出去扫马路,四五点去另一个地方扫宿舍。六七点回到家帮我煮个热腾腾的鸡蛋叫我去上学。8点又去看守她的门卫。到中午她又跑去附近小学帮忙打午饭。下午不是帮人做针织,就是打理家务。母亲的爱是隐形的,她总是拖着疲惫的身子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妈妈把一辈子的辛劳寄望给了我,而我又何德何能让上天赐予这样一个好妈妈。”

他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愿望:“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愿意捐献自己的遗体来回报这个社会……我是一名党员,一名祖国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一名曾接受过社会无限关爱的患者,所以我会坚持自己的决定,让我为社会做点最后的贡献!”

此时此刻,他想到的还是如何回报社会对他的关爱!无以为报,他就把自己全部捐出去!

然而,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恶化,癌细胞已经侵蚀了他身体的绝大部分器官。捐献遗体已经没有可能了。

此时,蒋小波想着的依然是如何回报社会,身体被癌细胞侵蚀了,但眼角膜是完好的。他决定将唯一完好的眼角膜捐赠给那些渴望光明的人!

4月11日,湖南爱尔眼库的工作人员到医院看他,因为肿瘤压迫器官,他已经不能说话。这时的蒋小波由于受病痛的折磨已经无法支撑自己的身体抬起头来,却仍然凭着顽强的毅力,倚靠着妈妈,在双亲的帮扶下吃力地在无偿捐献眼角膜的志愿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从而完成一场交替生死、延续大爱的生命仪式。这时,他那张原本憔悴不堪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5月16日,蒋小波生命的最后一天。不能说话的他用手机给父母留言:“我走后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自己,不要太伤心。大家对我很关爱,我已经没有遗憾。”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蒋小波心里装着的还是他人。

天不假年,一个优秀男孩的生命虽然终结了,但他没有遗憾,他也没有离开他的师友们,他永远活在所有关爱他的人的心中,他的生命在爱与被爱之中达到大爱无疆的境界,并且得到永生!

5月17日,蒋小波逝世的第二天,19岁的益阳女孩陈娇娇(化名)、53岁的长沙男子唐林(化名)同时在长沙爱尔眼科医院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获光明的他们满怀感恩之情,他们表示:“在未来的生命里,我们都不会忘记给我们带来光明的人——蒋小波。”

蒋小波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无偿捐献眼角膜的壮举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他去世的第一时间,开云(中国)数千名师生的手机和QQ群上几乎同时弹出蒋小波逝世的消息。悲痛传来,许许多多的师生当即掩面抽泣。学校领导和数十名在医院陪护的师生满含悲痛前往蒋小波的出身地青山镇为他送行。在他的老家,当地许许多多的干部、群众闻讯后自发地前去送蒋小波最后一程。北京、上海、武汉、长沙等全国各地爱尔眼科医院的网站上也在5月16日刊发了纪念蒋小波的文章和图片。数以万计的网友在新浪网、新华网、红网等报道蒋小波去世的消息后跟帖,表达对蒋小波的怀念和崇敬之情,人们称他为优秀大学生、时代骄子、感动湖南的人物。

6月3日,蒋小波的父亲蒋崔云、母亲何喜宜在打理完蒋小波的后事后,携全家来到开云(中国),向学校赠送了“师生恩情似海,人文博爱长流”的锦旗,满含热泪读了感谢信。

中国作家协会、湖南省作家协会的多名作家一直关注着蒋小波的病情,在蒋小波逝世后,他们用饱蘸深情的笔墨撰写了赞美蒋小波品格和精神的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在湖南作家网、中国作家网、榕树下等媒体发表,蒋小波的精神进入了文学艺术的神圣殿堂!

评论:

在爱与被爱中永生

一个如夏花一般灿烂的生命——一始终微笑着的蒋小波同学倏然离去了。他的离去,他自己没有遗憾,走得如秋夜一样静美。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将光明留给了这个世界,留给了他人。

微笑,是蒋小波留给同学们最深刻的印象,也是他对待生活、对待生命的一种态度。微笑,是因为他爱着他人,微笑,也是因为他被他人爱着。微笑,是因为他在默默地奉献,给他人解决困难,带来温暖。微笑,是因为他时时想着如何回报这个社会,是因为他热爱人最可宝贵的——生命;微笑,是因为他没有遗憾,无怨无悔!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只有生命是神圣的,对生命的爱是第一美德。”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是否有爱,是否给予。

蒋小波,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党员,用他对待生命的态度,用他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无怨无悔的选择,诠释了一个80后大学生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诠释了爱、责任与感恩的真正内涵,诠释了真善美的真谛。

斯人已去,但他在爱与大爱的至高境界中获得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