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湖湘民俗文化研究院建院十周年暨“民俗与旅游”学术研讨会在娄底职院主教学楼报告厅召开。我校区域文化研究基地专家石潇纯副校长、刘铁峰副校长、李夫泽教授、彭健民教授、毛攀云副教授等应邀参加。
会上,石潇纯副校长做了题为《以梅山民俗研究促湘中旅游大融合》的主题报告,刘铁峰副校长主持了会议的学术研讨。
以梅山民俗研究促湘中旅游大融合
—在湖湘民俗文化研究院建院十周年庆典暨“民俗与旅游”
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开云(中国) 石潇纯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由陈远鹏先生发起成立的湖湘民俗文化研究院十周年庆典,见到许多老朋友。远鹏先生是我们九三的前辈了,也是娄底教育界的老专家,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文化事业,退休后更专注于湖湘民俗文化的研究和推广。此次借研究院成立十周年的东风,举办民俗与旅游学术研讨会,为开云手机官方网站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视野,搭建了桥梁。在此,我作为区域文化研究的一名学者,对先生务实求真的学术精神,广大的号召力表示由衷的佩服!对湖湘民俗文化研究院成立十周年表示衷心的祝福!
湘中是一片热土!湖湘民俗文化是一种神奇的地方文化。一直以来,我以为她保存了最强悍的湖南基因,最典型的湖南性格,最原生态的湖湘民俗……并形成了富有代表性的梅山文化。梅山文化为荆楚文化的一支,早期属于南蛮少数民族文化,奉蚩尤为始祖。
宋代梅山开化后,佛教、道教及从长沙、株洲方向迁入梅山境内的江西庐陵文化,与梅山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一种佛道巫交织、独特性十分显著的后梅山文化。原土著未归服的族人不断向西南迁徒,使梅山文化影响的范围涉及到两广、云贵川及东南亚的广大地区,现在西南各少数民族文化中,都能找到梅山原生宗教文化的踪迹。
作为一种物质和观念形态文化现象,梅山文化广泛存在于湘中土壤和湘中民俗中。梅山峒民历来有“信佛老,尚鬼神”的传统,即便在今天的梅山地区,民间仍流行“庆娘娘”、“还傩愿”、“傩戏”等民俗性宗教活动。而隆回花瑶作为瑶族活的化石承载千年历史,紫鹊界梯田作为稻作文化的奇迹重现先民生活场景……这些民俗事项和历史遗迹为我们分析和研究梅山文化提供了依据。我们考察梅山文化的历史,据其特征可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梅山原居民为生存而艰苦卓绝、蛮勇悍励不服王化的阶段,时间为宋开梅之前大约1000年间。其文化特征在宋人开梅山诗中多有表现;第二阶段为脱梅入湘,风雅并存的阶段,又称后梅山文化阶段。宋开梅山后,梅山原居民渐渐被汉化,梅山地域只在名称上保留了上梅下梅的称谓,范围大大缩小,其文化属性呈现为被湖湘文化同化的趋势,钱基博先生在《近百年湖南学风》所举17代表,除谭嗣同为浏阳人,章士钊为长沙人,其他均为梅山人,他们将梅山人自由浪漫的天性、蛮勇倔强的民性发展为“独立自由之思想,坚强不磨之志节”,从而开一代风气之先。
梅山文化是湘中区域旅游融合发展的最好纽带。它承载了湘中有形的历史和无形的精神,每一座山,每一处砦口,每一首民谣都在讲述一段故事,根据宋史记载,古梅山地区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其核心地带,包括四市十县(市)区,总面积达2.455万平方公里,即娄底市及所辖新化县、冷水江市、涟源市,邵阳市及所辖新邵县、隆回县、洞口县,益阳市及所辖安化县、桃江县、赫山区以及怀化市的溆浦县。近年来,域内神秘古老的民间文化、鬼斧神凿的山水洞穴、绿色养生的农作物和中药材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旅游者的目光。据统计2012年至2014年,娄底、益阳、邵阳三市旅游收入的总和分别为324.15/405/410.6 亿元。
湘中区域地缘相邻、历史同根、文化同源、民俗相通,如以梅山文化为纽带,促进娄邵益区域旅游融合发展,能够整合旅游资源、实现高效开发,形成1+1>2的集合效应,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大发展。
为此,我们认为湘中地区应破除行政区划壁垒,以“大梅山文化旅游协作区”为平台,整合湘中旅游资源,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大融合,打造集休闲养生、民俗民事体验与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美丽中国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而推动湘中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今天,民俗与旅游学术研讨会在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召开,充分说明娄底各界对这一话题的重视,我们期待娄底在湘中旅游的融合中能起到领头羊的作用,期待会议的圆满成功!祝各位身体健康、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