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洪
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梅山教,是起源于古代湘中梅山地区的传统宗教。由于道教在长江中游地区的传播,使得梅山蛮(瑶族先民)较早地受到了道教的影响,因此,梅山教具有融摄道教法术和原始巫教的特点。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瑶、壮、苗、白、水、土家、仫佬、仡佬、毛南、侗等民族。都不同程度地信奉梅山教。梅山教之所以能在南方广大地域内传播,与道教的长期影响以及历史上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互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梅山教对不同族群所产生的影响,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宗教文化上的反映。
◆与道教的相互影响
梅山教本来是古代湘中梅山地区的宗教,随南方各族群的迁徙互动而在南方广大地域内传播,这与道教影响南方少数民族的大势有很大的关系。
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道教与梅山教存在着相互影响。1993年,张有隽与法国学者雅克·勒穆瓦纳曾对梅山教进行过调查。调查组赴广西马山、环江、罗城、融水、三江、龙胜、金秀7县,调查了12个壮、瑶、仫佬、毛南、苗、侗等民族村寨,访问各民族师公、道公等31人。这些民族共同祭祀道教的三官、三元法主、唐葛周三元三将军、张赵李三天师和梅山教的梅山法主,视三元、三天师和梅山法主为本教祖师。由此可见道教同梅山教的相互影响。
尊崇道教神灵三元,是梅山教的显著特点。广西壮族师公自称为三元教,道教的唐、葛、周三将军,在壮族传说中为同母异父三兄弟,后在五岭梅山道院修炼法术,故三元教也称梅山教,师公在祭祀请神时,自称为梅山弟子,要做“陪梅山”的法事。仫佬族的法门弟子分茅山弟子、梅山弟子。师公度戒使用的经书是《度梅山教用》,经文演唱五方五伤(即东方五伤、南方五伤、西方五伤、北方五伤、中央五伤)在梅山度法的故事,由五伤神在坛场传授“伤坛法”。这些都体现出道教对梅山教的影响。
◆向西向南的传播态势
梅山教在历史上向周边地区辐射,主要呈现向南和向西传播的态势,主要传入江西、广西、广东等地。广西梅山教传播的方向是自北向南,自东向西,在桂北、桂东影响较大,地域越偏西、偏南,影响也越弱。
广西仫佬族不少族谱中记载,祖先从湖南、广东、江西等地迁入广西,与当地仫佬族女子通婚而成为仫佬人。关于仫佬族梅山教传承的时代,据罗城县仫佬族民俗研究者胡希琼说,仫佬族银姓从第四代银道昌开始,被称为“三元教主梅山法师”,1942年度戒的银法荣,已是第十八代传人。罗城四把乡中寨村梁天材师公,是当地梅山教的第十一代传人。
广西侗族梅山教从湖南传入,广西三江林溪乡程阳村师公杨成善,是侗族梅山教第十六代传人。广西林溪乡亮界屯杨昌和是与梅山教有关系的道公,其法术从湖南通道县团头乡金殿村陈冲屯传入,从祖师至今已传承了26代。
广西龙胜泗水乡八滩村壮族师公石珍山、石珍玉兄弟说,他们的祖公在南丹向汉族师父学法,师父是湖南新化人。
◆对南方民族信仰的影响
梅山教在传播过程中,渗进了苗、侗、水、白、仡佬、仫佬等民族的信仰。梅山教在瑶、壮、土家等民族中影响最大,最远流播到滇西白族。滇西云龙县白族信奉的猎神,叫上洞梅神、中洞梅神和下洞梅神,是“三峒(洞)梅山”影响白族的反映。
在南方少数民族傩文化中。也有梅山教影响的因素。宋代桂林傩祭诸神中,就有梅山的傩面具。傩坛法师设坛张贴的坛图,写有上中下三洞梅山名号。桃园洞是梅山三十六洞中的第七洞,傩祭仪式和傩戏演出中的《桃园洞》,表现的即是寻找掌握桃园洞钥匙的唐氏太婆,请她打开桃园上中下三洞的故事。贵州苗族庆坛的《追魂帖式》称:“差三元将军葛文度三洞梅山兵马集此。差三元将军唐文昌三洞梅山兵马集此。差三元将军周文达三洞梅山兵马集此。”也是基于梅山教的影响。梅山教手足倒立的猎神张五郎,是各民族傩坛神案供奉的神灵。梅山启教张五郎在傩坛中又称为开山五郎,傩祭《开山舞》表现开山五郎的身世,傩戏《打梅山》则表演的是梅山洞猎神的故事。仡佬族祭祀仪式中的祭山,祭祀的也是梅山神。
梅山教对南方少数民族信仰的影响,在明代文学作品中也有表现。明吴承恩《西游记》讲二郎真君率领梅山六兄弟收降妖猴;明陆西星《封神演义》讲杨戬、哪吒收服的梅山七怪,是猿、猪、羊、牛、狗、蜈蚣、蛇七种精灵,其实是梅山教巫法的象征。《封神演义》有关梅山的描写,确乎有民族志资料的根据。广西瑶族师公为非正常死亡者超度,仪式中要念祖传的四句咒语:“梅山狗怪性猖狂,炼度伤人势莫当;谁知仙犬能伏虎,红尘血土命空忙。”师公认为犬是梅山七怪之一,念诵此咒语可以降伏五伤。《封神演义》中的梅山七怪,在南方少数民族中被尊为梅山七圣,云南昭通端公面具形像中就有梅山七圣。
受道教影响的南方少数民族,多称其教来自梅山或茅山,故有梅山教和茅山教之分。大致说来,瑶族、壮族的师公系统属于梅山教,道公系统则属于茅山教。师公的法事活动习惯上称为武坛,道公的法事活动则称为文坛。
在梅山文化影响圈内。无论梅山教还是茅山教,都在上坛祀太上老君,中坛祀历代祖师,下坛祀梅山启教翻天倒挂张五郎。
口相关链接
梅山教
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梅山教,以起源于湖南中部的梅山而得名。作为梅山教发祥地的古梅山文化区,地跨湖南邵阳、益阳、娄底、怀化等市县。从魏晋南北朝以来.梅山是苗、瑶先民梅山蛮的聚居地,尤其湘沅流域之间的新化、安化所在的上、下梅山,是历史上梅山蛮的活动中心。在信仰梅山教的南方少数民族中,梅山洞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地名。尤其在瑶族历史记忆中的梅山,更被视为瑶人祖先的居地。在瑶人的宗教观念中,人死后只有回归梅山祖灵地,灵魂与祖先团聚才得以安宁。瑶族梅山十洞、三十六洞的传说,明显受到道教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的影响。
梅山教尊奉梅山启教张五郎;木雕的张五郎神像两腿朝天,双手撑地,称之为“翻坛倒挂张五郎”,瑶族神谱中简称为“番坛倒立”。猎神张五郎的原型,来自于梅山先民的狩猎生活。其神像为何倒立?是源于梅山教信仰区域的民间传说:张五郎是善于打猎的好猎手,一次和一只猛虎搏斗。被虎撞下山岩倒挂树上而死。
(稿源:中国民族报20040416第3版,作者为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周探科荐)